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多家银行披露的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中,“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云服务”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从半年报来看,各家银行的“金融科技”基因全面觉醒,逐渐成为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手段。目前,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银行塑造了更加立体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不仅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转型发展,也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多家银行披露的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中,“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云服务”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2018年以来,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明显提速。2019年和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两个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疫情爆发以来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进一步加快了银行数字化的进程。”零点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从2022年半年报来看,各家银行的“金融科技”基因全面觉醒,逐渐成为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手段。目前,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银行塑造了更加立体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不仅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转型发展,也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在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背景下,各银行在科技战略和人才方面的布局有什么特点?银行业应如何以科技能力深度赋能金融业务,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加强科技指导
加快数字化战略布局。
半年报显示,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将金融科技提升到了战略指导的层面,不断完善和加强金融科技在全行的战略布局。
“数字化是趋势,也是工行转型的重要抓手。”工行副行长郑国瑜表示,“今年上半年,工行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出‘数字工行’集团品牌,围绕‘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因’五维布局,扎实推进‘数字工行’建设。”
中国建设银行以数字化建设银行建设计划引领全行数字化转型。作为最早进行组织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大型银行,近年来,建行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不断适应数字化银行的发展规划。
邮储银行以“十四五”IT规划、大数据五年规划、网络安全专项规划为指引,通过科技赋能强化转型动能,加大“产业与科技”协同,助力全行数字化转型。
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只是转型目标略有不同。“国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战略上相对全面完整,希望通过数字化改造全行的管理和业务模式。”余百成认为,股份制银行宗旨意识更强,突出零售和财富管理数字化,通过科技赋能转变业务重心。
半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全面连接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围绕“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建设数字化银行。
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综合赋能优势,全面推进“开放银行、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综合银行”有机融合的“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造“有温度的敏感”金融服务。
深化“工业与科技”的融合
打造金融服务的数字生态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家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条线的改造上,而是更加注重培养科技深度赋能金融业务发展和生产生活场景的能力。在2022年半年报中,多家银行公布了“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数字技术和商业的进一步融合在帮助实体经济稳步复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余百成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业推出了非接触金融、网络信贷、数字小微金融、数字“三农”等产品,让被疫情阻隔的用户和长尾人群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半年报显示,工商银行创新打造了数字普惠“人企融合”共贷模式、“银联商贷”个人业务快贷场景,并在全行推出个人贷款延期还款服务;大力发展“云工行”非接触式服务,通过“云网点”实现信息展示和服务流程的数字化。
“我们聚焦社会的痛点和难点,通过构建生态、搭建场景、拓展用户,有效连接G端、B端和C端,从而构建数字化运营的生态,有效提升服务大众和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敏说。
在B端,建行以企业网银和企业手机银行为核心,构建深度垂直管理的公共服务生态圈;c以手机银行和“建信人寿”为“双子星”,推动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以区域特色场景为补充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生态圈。
围绕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的目标,兴业银行将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生产生活场景,推动客服触点的无界延伸,近期上线兴业管家、钱大掌柜、殷茵平台、兴业普惠、兴业生活五大品牌,实现一站式场景服务。
招商银行围绕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这条主线,进一步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和3.0商业模式升级。截至6月底,招行“云”整体进度超过90%,主机上“云”整体开发基本完成,零售客户完成“无感云”,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招聘专业人士。
科技人员比例稳步提高。
“金融行业是人力资本驱动的行业,人才是邮储银行最宝贵的核心资产。”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该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该行加大了专业化人才的市场化引进力度,带动了金融科技、智能风控等条线的快速发展。
目前银行业金融科技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专业人才的竞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半年报发现,随着金融与科技的加速融合,银行加大了金融科技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专业人才数量正在稳步增加。
兴业银行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12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占比达到8.67%,较年初上升2.22个百分点。
此外,中信银行科技人才4180人,占员工总数的7.58%;报告期末渤海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已达7.48%;光大银行科技人才2598人,占员工总数的5.69%。
“目前由于国有大行员工基数大,工行、建行等科技人员占4%左右。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的科技人才占比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余百成说。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最近各家银行也吹响了2023年秋季校园招聘的号角。从招聘简章中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人才正在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对象。
工行表示,正在通过“科技精英”、“数字精英”、“定向交流”等人才工程建设金融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同时组建金融科技生态发展团队,通过科技合作推动业务生态发展。
同时,在正式校招之前,部分银行已经启动了金融科技人才的提前批招聘计划。今年5月,招商银行推出“2023年校园招聘提前批”,通过竞争招聘数据分析师、FinTech产品经理和RD工程师。
“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创新型金融机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人才。”余百成建议,金融机构要想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需要在文化、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多方面做出改变,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